高玉林
闲暇之时,邀三五好友,到饭馆小酌一番,是惬意之极的事情。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您是否注意到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菜谱呢?是否关注了菜谱中体现的学问呢?笔者多年来喜欢研究语言文字,经过细心观察,发现了菜谱中的一些门道,现付诸文字,和读者共飨。
在沈阳大小饭店的菜谱上,几乎都可以见到“木须肉”这道菜。这是北方著名的家常菜之一,属北京菜系,讲究在农历二月二吃。用料为猪肉、鸡蛋、木耳、猪油等,成菜色泽鲜艳,香气浓郁,咸甜可口。至于做法嘛,不在我辈研究之列,略去不谈。今天谈的是“木须”的写法。我们最熟悉的“木须”,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难道是“树木的根须”吗?其实不然,“木须”写错了,正确的写法是“木樨(xi)”,写法不同,读音也就相应改变了。个中缘由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“木樨”就是桂花,桂花原产我国,久经栽培,变种较多,常见的有金桂(丹桂,花呈黄色)、银桂(花黄白色)和四季桂等,开花极香。老北京人在口语中忌说“蛋”字,“蛋”是“卵”的俗称,因其在日常用语中与骂人的话相联系,难登大雅之堂,所以老北京人把鸡蛋叫鸡子儿,菜谱上的炒鸡蛋叫摊黄菜,而鸡蛋汤叫木樨汤,肉炒鸡蛋叫木樨肉,是因为经过烹调的打碎的鸡蛋,像黄色的桂花,取其色、香、味之相似也。
行文至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:“木樨肉”在流传过程中被讹误成了“木须肉”,以致现在满大街都是“木须肉”,幸亏有我辈爱吃兼好事者探讨此事,才不至于让“木须肉”一直错下去。
美国教育家华特•科乐涅说过:“语文的外延,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”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,就会发现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。读者诸君请记住,下馆子时不要忘了点一盘“木樨肉”,多吃几次,就会记住此“樨”非彼“须”了。
(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50号,110034)